脾胃衰敗與氣血耗竭 賁門癌發展至晚期,中醫認為已進入“噎膈”重癥或“關格”范疇,核心病機從“痰瘀阻絡”轉為**脾胃衰敗、氣血耗竭**,甚至出現“陰陽兩虛”,此時局部癥狀與全身虛損癥狀并存,治療需以“扶正固本”為主,兼顧祛邪。
晚期最危重的癥狀是吞咽不下,患者不僅無法進食固體食物,甚至連水、米湯等流質也難以咽下,強行吞咽會引發劇烈嘔吐,嘔吐物多為黏液或少量咖啡色液體(提示胃黏膜受損出血),中醫稱之為 “水飲難入”,屬于 “關格” 中的 “上關”—— 賁門完全閉塞,胃氣徹底失降。此類患者常伴隨極度口渴卻不敢飲水,或飲水后立即嘔吐,舌象多為光紅無苔(陰虛)或淡白無苔(陽虛),脈象細數或沉微。

全身癥狀以形體消瘦、氣血虧虛最為顯著,患者短期內體重驟降,面色從萎黃轉為?白(蒼白無光澤),皮膚干燥松弛,四肢乏力到無法下床,甚至出現 “骨瘦如柴” 的惡病質表現。中醫認為,這是脾胃衰敗后 “氣血生化無源” 的結果 —— 胃不能受納、脾不能運化,水谷精微無法轉化為氣血,全身臟腑失去濡養,進而出現精神萎靡、聲音低弱、呼吸淺促等癥狀,舌象多為瘦癟淡白,脈象沉細無力。
此外,消化道出血與二便異常也較為常見。部分患者出現黑便(柏油樣便),中醫認為是 “瘀血內溢” 或 “脾不統血”—— 晚期脾陽虛衰,無法統攝血液,導致胃內瘀血破裂出血,若出血量多,還會伴隨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慌、四肢厥冷等 “氣隨血脫” 的危象。另有患者出現頑固性便溏,每日 3-5 次,糞便稀溏如水樣,無明顯臭味,這是 “脾腎陽虛” 的表現,多伴隨腹部畏寒、手足冰涼,舌象淡胖苔白滑,脈象沉遲無力。
晚期癥狀雖重,但中醫通過 “健脾益氣、養血滋陰” 的治法,如選用八珍湯、附子理中湯等方藥,仍可改善患者食欲、減輕疼痛,延長帶瘤生存時間,提高生活質量。

